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献俘仪式还在继续着,李承乾打量着囚车内,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的芒松芒赞,冷笑道:“芒松芒赞!你无才无智,贪得无厌,又无治国之能,弄得吐蕃民怨沸腾,吐蕃之亡,你难辞罪责。”

芒松芒赞此时还能如何,只能不住的叩头,祈求活命,此时他可不会天真的以为自己还能继续坐那个赞普的位子,甚至都不希望下辈子锦衣玉食的生活,当初杜睿让他们投降之时,曾说得分明,是无条件投降,到了这个时候,他唯一还能祈求的是,饶他一条ìng命。

献俘仪式,居然只有芒松芒赞这么一个,未免有些单调了,李承乾看着那个早就已经丧胆的芒松芒赞也顿时没了兴趣。

“只可惜禄东赞愚忠,白白送了ìng命!”

杜睿接道:“禄东赞实为吐蕃第一良臣,松赞干布不听其良言,与大唐擅起战端,吐蕃灭亡确实怪不得此人,纵然落得身死族灭,却也难掩其才华。”

李承乾笑道:“若是此人能归降我大唐,朕倒是不介意授以显爵!只可惜~~~~~~~”

一旁的褚遂良道:“圣上!大唐英杰辈出,圣上何重一蛮夷!”

杜睿闻言,心中当真是无可奈何,这就是大中华的优越心理啊!虽然说着过瘾,可是却难掩其弊,大国应当有的是大国的气度,应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就连孔老二都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讲的就是一个人只要接受了中原文化,接受了华夏文明就是中国人,而不管你种族和血统。只可惜到了如今,人们也很难有这样的气度。

李承乾笑道:“禄东赞的才华,先帝也十分看重,可见其人不凡,只可惜,可惜了!”

禄东赞当年来长安朝贡,太宗十分欣赏他的才学,曾想要留他在长安为官,为大唐效力,只可惜禄东赞拒绝了。

李承乾接着道:“汉武dì dū能重用金rì磾,如果禄东赞是真正的人才,朕如何不能重用他呢!”

褚遂良闻言,无言以对,讷讷而退!

李承乾所说的金rì磾本是匈奴的王子,被霍去病俘虏,成为汉朝的官奴,为汉朝养马。一次,汉武帝偶然发现他养的马与众不同,格外强壮。再看他的长相,身长八尽,极是魁梧,又观其行止度,目不斜视,极为端正,汉武帝大是惊讶,一问之下,才知是匈奴王子。.

汉武帝当即派人把金rì磾召来,一通问答,让汉武帝更加惊讶。金rì磾对答如流,没有任何差错,往往还有出人意料的言辞。

汉武帝大喜,立刻下令,除了他的奴籍,要他做官,事实证明,金rì磾做官也不错,展现了不错的政治才干,最难得的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一员能臣。

汉武帝一步一步把他提拔起来,最后在汉武帝死时,命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rì磾四人辅佐汉昭帝,这人号称四大托孤重臣,金rì磾这个匈奴王子赫然在列,成为一段佳话。

李承乾以此事为喻,明里是说对禄东赞的看重,实则是对人才的重视。

既然禄东赞已死,李承乾自然也就不愿在一个死人的身上纠缠了,看着眼前雄壮的飞虎军将士,大声道:“大唐的勇士们,你们战胜了千难万验,石堡城、大非川、积石山、逻些城,都没有阻挡你们的脚步,你们把吐蕃的险山恶水踩在脚下,平定了吐蕃,从此大唐西陲再无边患,百姓得以安享太平,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李承乾的这番褒奖,是对唐军将士们浴血杀场,所创造出来的丰功伟绩的最高认可,将士们无不异常兴奋,齐声呐喊:“大唐万胜!”

李承乾也是难掩激动之情,接着道:“你们爬冰山,越悬崖,身经百死而的一生,你们的勇敢无畏,将大唐的国威远播万里,你们创造的功绩,将名标史册!”

“大唐万胜!”将士们越喊越兴奋,声动九霄,看那云彩似乎都要裂开了。

李承乾点点头,转过身,快步登上了承天门的城楼,高昂着头,挺起胸,站得笔直。

城门前的褚遂良随即高呵了一声:“献俘~~~~~~~~~~~~~~~~~”

献俘,是古代最重要最隆重的仪式,是流芳千古的大事。

在华夏的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在两周时代的一些铜器铭文中常记有战争胜利后献捷献俘之事,象《小盂鼎》铭文说,盂征伐四方,执兽四人,获聝近五千,俘虏一万三千余人,及车、马、牛、羊,数以百计。

馘,即作战时将杀死的敌人的左耳割下,献捷时作为计功邀赏的凭证。所以,这个字在金文里,以耳为偏旁。

“献馘于王”,正是献捷之礼。《小盂鼎》铭文还记载,盂将捉获的敌人首领献于周王后,周王下令审讯敌酋,然后将他们处死。在其他铜器铭文里还提到一些别的战利品,如矛、戈、弓、箙、矢、甲胄等。

献捷献俘之礼,历代大致沿用,只细节各有不同。例如在宋代,大军凯旋后,皇帝遣礼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岳渎、山川、宫观及在京十里以内神祠,以酒脯行一献之礼。

献俘仪式将被俘敌酋以白练捆缚带往太庙、太社作象征ìng的告礼,然后在宣德门行献俘礼。皇帝在门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献俘将校在楼下左右班立,楼前稍南设献俘之位。百官到齐后,侍臣将班齐牌用红丝绳袋提升上楼,报知皇帝。皇帝就座,百官三呼万岁行礼。侍臣宣布“引献俘”,将校把被俘者带到献俘位。侍臣当众宣读战胜敌军的“露布”。刑部尚书奏告,将某处所俘执献,请交付所司处置。这时,如果皇帝下令处以极刑,就由大理卿带往法场,如果皇帝下令开释,侍臣便传旨先释缚,随即宣布释放。被俘者三呼万岁,再拜谢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舞蹈,三呼万岁。

“露布”制度,始于后魏。东汉时,本来把官文书不加缄封者称为“露布”。后魏以“露布”发表战胜消息。每当攻战克捷,yù使天下遍知,便以漆竿上张缣帛,写上捷报。这种办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露布就成为“布于四海,露之耳目”的“献捷之书”。

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仪。当时在广阳门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读露布。宣读毕,百官舞蹈再拜行礼。

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献捷。后代,将帅统领军队在前方作战获胜,虽然不曾还师回都,遣人向朝廷报告胜利,也称为献捷。捷报一般在早朝时当廷宣读,叫做“宣捷”。明代,前方有大捷,朝廷宣捷后要遣官告祭郊庙,中捷以下则不举行告祭庆贺之礼。

战争结束,如果敌方投降,则有受降之仪。宋代起,国家礼典中都有受降仪式。宋代受降仪与献俘大致相同,也在宣德门举行,降王率降众穿戴本国衣冠俯伏而拜,口称万岁。皇帝下旨赦罪,赐给冠服袍带,降王等拜受,更换所赐冠服袍带后,再拜称万岁。

清代受降仪,降王对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皇帝赐筵宴。大将军在前方受降,须报请皇帝批准,再露布中外周知。受降之rì,于军营外筑坛,坛旁建“奉诏纳降”大旗。降者立于旗下,鼓吹鸣炮后,大将军登坛就座,降者匍伏膝行至坛下,俯首乞命。大将军宣皇上旨意,予以赦免,并酌量给予赍赏。降者叩头谢恩而退。

一般来说,要献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抓住了敌国的重要人物,比如说敌国的国王皇帝、丞相、大将这些人物。二是敌国要足够强大,要有足够的份量,不然的话,不会举行献俘仪式。

比如小勃律,苏麟西征,虽然一抓住了小勃律王阿莫多,灭了小勃律,却是没有举行献俘仪式,不要说献俘仪式,甚至庆贺仪式都没有举行,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小勃律不够份量。

吐蕃可就不一样了,这个蛮族国家为祸大唐边陲数十载,如今一朝被灭,这可是普天同庆的大事,自然要以最为隆重的仪式相佐,无论是谁都不敢有一丝的马虎。


页面连接:http://www.deltablur.com/view_0_effsf/fhfxhrxq.html

书林文学 海岸线小说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耽美小说网烟雨红尘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